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而建立和武装起来的政党组织。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把我们党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这一要求指向明确、内涵丰富
理论的体系化是指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旨在建构全面的综合的有机贯通的开放理论体系。理解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必须置于马克思主义这一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一视角来认识,从贯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特征来认识。作为科学的理论,其本身也是体系化的,即推进理论创新要注重理论各组成部分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内在统一、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体系化有利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掌握群众以改造主观和客观实际。
理论的学理化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将实践经验和认识上升为学术理论知识的生产创造过程和结果。坚持真理、崇尚科学是推进理论学理化的内在要求。就实践本身看,学理化要求理论创新必须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与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法则相符合,有充分科学的哲学基石、立论依据和底层逻辑。学理化有利于探索理论延伸而来的“源问题”,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关键的理论支撑。
从推进理论的体系化与学理化关系来看,体系化为理论创新提供有序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学理化在体系化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科学方法论和知识体系,推动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体系化与学理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起发力使理论创新更好反映客观规律。体系化和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能够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
立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解体系化学理化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彰显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义,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实践品格。这才能从根本上使党的理论建立在完整的架构体系、深厚的学理根基之上,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逐步体系化进展的过程、学理化增强的过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必须守住本和源、根和魂,坚持主体化、自主性原则,彰显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一体贯通、一以贯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在“两个结合”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刻的内在机理。一方面,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深刻阐释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发展脉络、内在逻辑,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挖掘其中原创性贡献和观点,从整体性上明晰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理论框架和严密结构逻辑。另一方面,以贯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主线,以科学的方法论为遵循,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独特性、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原创性实际,注重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挖掘中国素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原创性意义的概念、范畴、命题,运用学术和学理的话语表达,彰显这一思想的彻底性真理性,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推动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发展。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不能简单用讲话论证讲话、用政策解释政策、上下一样粗,更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要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相互印证中推进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理念等重要问题贯通起来,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及相互关系研究深阐释透,找到理论建构的基点,从庞大体系中寻求突破点。
将党的创新理论纳入科学的叙事逻辑中去展示其科学性,将其中蕴含的重要观点、重大命题、重点概念作为研究着力点,既要推动分专题分领域研究阐释,又要善于集成创新,融通古今中外多学科学术话语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的积极成果,解释清楚其学理分析框架,分析背后的学理根据,打通政治命题与学术命题的连接路径,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将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
(作者:刘嗣方,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