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人文学院2019级学科教学(语文)的硕士研究生薛涛。
2015年9月5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1班的一名新生,怀揣着对大学的期许走进了川轻化黄岭校区的大门,那个时候学校还叫四川理工学院。相较于现在的李白河、临港和汇南校区而言,黄岭显得偏远了些。每次都会想,难怪“黄岭精神”的第二句就是“艰苦奋斗”。2019年9月,怀穿着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我再一次踏进了母校的大门,继续在求学的路上奋进不止。自此,我成了四川轻化工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同时,也是四川轻化工大学的第一届入校生。硕士三年,我认真努力,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等诸多荣誉。但是,比这些荣誉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收获了对我关怀备至的导师,相互扶持的同门,共同奋斗的室友,团结友爱的同窗。这些,都是我值得珍视一生的。
疫情当前,作为19级的学生,疫情几乎充斥了整个研究生阶段,这必然给我的校园生活带来了很多遗憾。想去的地方没有去成,想看的风景没有看到,想见的人没有见到。但是,感谢党和国家的努力,让我平安健康,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感谢学校的努力,让我还能够完整地体验在校生活,这也减少了我很多的遗憾。
在母校的悉心培养之下,我于今年同时考取了一所中学和中共自贡市委党校的编制,又于昨天完成了我的博士入学考试的复试。对于未来到底何去何从,我暂时还未知。但我相信,怀揣着川轻化人特有的“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精神”的“652精神”,未来的路虽不一定一帆风顺,但必定精彩纷呈。还请母校放心。
从四川理工学院到四川轻化工大学,从古香古韵的黄岭到的梦中情校区李白河,我用人生中最宝贵的七年见证了母校的蓬勃发展,母校也见证了我的激扬青春。汇南校区厚德楼下的蓝花楹又开了,这次,该我起航了。我想我会永远记得 “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的黄岭精神,“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川轻化校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是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创新1班的毕业生钟于,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在考取家乡的公务员。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美好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此时此刻,我想以我这个中文专业毕业生的身份,用三句古诗来谈谈此时的所思所想。
第一句是“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出自南北朝庾信的《徵调曲》。2018年9月,我怀着憧憬、忐忑与迷茫来到了“南国灯城”“千年盐都”的自贡,在这里步入神秘的大学殿堂。好在我是幸运的,邂逅了一群严格要求、严谨治学,愿意教学相长、彼此成就的教师群体;进入了一所以苦苦追求和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终极目标的大学。四年的磨砺让憧憬变为方向,让忐忑变为从容,让迷茫变为坚定。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四川轻化工大学!
第二句是“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出自唐代韩愈的《题榴花》。这四年,在学校提供的广阔平台之上,我从热衷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到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初出茅庐的学生干部到先后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校团委秘书处秘书长、学院党员先锋队队长,从专业课上的懵懵懂懂到收获各类优秀学生奖学金,我在川轻化度过了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川轻化“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校训和“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的“652”精神深深滋养了我。在这里,我多了一些家国和理想,一份责任与坚韧,一点阳光与好奇,一些开放与冒险,为我未来漫漫人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三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难》。半个多世纪以来,时局变换,历程艰辛,一代又一代的川轻化人始终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在复兴理想的引领下,把“爱国没有选择项”在实践运用中发挥到极致。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奉献精神是川轻化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已经深深打上川轻化烙印并且励志成为一名“人民公仆”的我来说,唯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伟大梦想作为指引、以崇高事业作为激励、以不懈奋斗作为姿态,将家国理想同个人追求相结合,才能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最后,衷心祝愿母校英才茁长,蓬勃发展!祝各位老师生活愉快,桃李满天下!祝各位同学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编辑:康珺 复核: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