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就如何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提出明确要求,为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
抓住“讲道理”的本质,以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作为守正创新的根本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服人”的价值教育。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所担负的使命任务决定了思想性、理论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因此,高精尖水平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把“四个自信”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展现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中治西乱、东升西降的国际比较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中华文化为什么“兴”等一系列重大命题,让思政课成为播撒“四个自信”种子的沃土、铸就“四个自信”基石的熔炉,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讲透彻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小学阶段思政课重在开展启蒙性、体验性、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思政课重在开展理论性、探究性学习,在螺旋上升中,有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主线纵向贯穿、循序渐进。如果背离了这一基本教育规律或离开了这条理论主线,思政课教学就容易浮在表面,沦为照本宣科、空洞教条、华而不实的形式说教。
特别是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高精尖集中体现在“用理论讲思政”的能力水平上。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他们有理论思考的需要,有理论分析的兴趣,也初步具备了理论探究的能力,往往会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同现实观察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有时还会提出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互联网传播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蔓延。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重任。必须把高校思政课打造成为一门具有高精尖水平的“理论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拿起理论的武器激浊扬清,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启迪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在解疑释惑中解决好思想观念上“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关键问题,以理论认同作为“舟”和“桥”,实现从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的飞跃。
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作用,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
思政课具有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熔于一炉、“术”“学”“道”紧密结合等特点,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讲好思政课,对于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要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不断积累知识,切实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如此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才能把关乎“四个自信”的一系列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道者,自己首先就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多读原著、勤学原文、深悟原理,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彻底的理论。高精尖水平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坚持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及时跟进学,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教学就要跟进一步,深刻把握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理论清醒达到政治坚定,确保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思政课教学涉及面极广,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三种视野”,即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思政课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因此,高精尖思政课教师要能够“跳出思政看思政”,加强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的学术交流和理论探讨,有选择地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学术理论、学术概念“嫁接”到思政课教学中,着力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例如,可以运用政治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合法性”概念来阐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运用总体国家安全观讲好讲深疫情防控彰显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相应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也呼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术性研究、学理性阐释,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