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高校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又要有超前识变、主动应变、积极求变的信念,坚持守正创新,将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与变革求新的行动自觉统一起来,不断夯实高校意识形态的坚实基础。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以坚守道路方向之正,创新发展思路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固本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新形势下占据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必须旗帜鲜明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在举旗定向、掌舵领航上牢牢站稳脚跟,紧紧守住方向。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多元化、各种思潮之间交流交融交锋已成为客观存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多种思潮长期并存、相互激荡的趋势日益明显。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坚定正确政治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任务异常艰巨。高校既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要回答“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实践问题;既要坚持立德树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又要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特色发展之路;既要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又要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任务;既要着力解决好师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也要集中精力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铸爱国魂、立鸿鹄志,又要引导他们练就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真本领。归根到底,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既要在守方向、守立场、守底线上立定站稳,又要在承担新使命、焕发新活力、展现新气象上主动作为。只有牢牢占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的舆论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以坚守理想信念之正,创新思政教育
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要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信心。要发挥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理想信念塑造挺拔灵魂。
要突出思想政治课的中心地位,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使青年学生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建立在科学真理的理性认同、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之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要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构建富有高校特色、符合高校特点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不仅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好新时代中国声音,也要讲述好身边故事、传播好身边声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解释力和批判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转化为师生乐于接受的内容,细化到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增强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和凝聚力量的作用,使全体师生紧紧团结在一起。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以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之正,创新媒体融合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纵深发展,数字技术正在以空前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塑造着全新的媒体环境。加速媒体融合发展,形成全媒体引导方阵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变革图存的必然选择,也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必由之路。融合媒体全力,要积极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变成巩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最大增量。因此只有建强主流媒体这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力军,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真正巩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媒体一体化发展方向,拓展和扩大传播矩阵,完善“PC端”“三微一端”信息传播平台,巩固校园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等传统传播载体,系统布局线上和线下传播手段,形成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绘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提高议题设置和构建话语的能力,始终保持校园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把“做大餐”与“烹小鲜”结合起来,用正能量身边事增强信心、构筑同心、温暖民心;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校园用户意识,结合学生“数媒土著”的身份特点和兴趣爱好,提高新兴媒体的内容原创能力,用“微故事”“微视频”展现新风貌、新气象、新作为,使正面宣传新起来、快起来、动起来;推动媒体队伍建设,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上下功夫,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融媒体人才队伍。
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以坚守党的领导之正,创新体制机制
牢牢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是高校意识形态的根基,必须始终坚持、毫不动摇。高校各级党委要切实站稳政治立场,肩负领导责任,抓实规范、落实责任、强化基础,把导向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阵地管理、舆论传播、平台监管、队伍建设等体制机制创新的各个环节。
思想舆论阵地延伸到哪里,传播媒体覆盖到哪里,意识形态的政治原则就要严格落实到哪里,导向管理就要及时跟进到哪里,真正实现管主体、管内容、管行为的有机结合。首先,强化顶层设计规划。瞄准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建章立制,完善工作规范体系,健全责任考核监督体制。其次,压实中层落地责任。加强阵地管理责任意识,探索和建立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和闭环管理流程,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级传递,任务落实落地。再次,突出一线引导防控。关注追踪重大热点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特殊群体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引导化解;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严格管理社团组织、讲座论坛、学术沙龙等理论文化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开展意识形态安全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提高师生辨别是非、化解风险、抵制错误的敏锐力和自觉性。
(来源:《前进》杂志2022年第3期 作者:乔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