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成就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笔者以为,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各方面的综合性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形成了强大的思想指导、价值引领和制度保障,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着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跨越式发展,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构建起中华文明新形态,并引领着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谈论一个民族的复兴,有两个必要条件:在历史上曾经兴盛过;兴盛又衰败了。这两个条件对于中华民族都是充分适用的。古代中国曾经有过相当的辉煌,近代中国曾经有过严重的衰败,现代中国进入了健康而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快速发展其最经典的表述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世所罕见的奇迹。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无疑也给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以对现代化的深刻认识作为自己的必要思想前提的,意味着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的伟大觉醒。但历史地回顾,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理解过程和曲折的探索过程。不过,正是经历如此严峻的思想失误和长期的思想探索,追寻现代化和谋求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广大成员心灵深处最基础、最根本、最深层、最重要也最持久的梦想。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站起来,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地位,恢复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追求民主、自由和解放,并以此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获得最广大中国人民最热烈、最勇敢、最积极和最持久的支持与参与,获得最强大的主体性力量。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思想探索与实践运作,贯穿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革命史和建设史上,作为一个最核心的价值坐标,引领着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构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是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独立自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中华民族的主题发生转换,那就是从战争走向和平,由革命走向建设,建设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和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
当然,确立现代化的价值坐标,也并不一定就能保证其始终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客观地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的追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是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消解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的追寻和通过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反而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越来越自觉。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内在的创造力前所未有地被激发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并取得极大进展。
通过百年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一颗初心,智慧统筹全球治理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大局,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与中华文明的发展逻辑这三种逻辑内在地统摄起来,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探索和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构建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展示出鲜明的制度优势,发挥出强大的治理效能,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就其战略地位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鲜明地确立现代化在中国国家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始终如一的目标来加以追寻和构建,由此取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就其发展目标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鲜明而又牢固地确立人在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就其内容体系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的内容结构,根据中国的实际加以探索和创新,构建起具有视野更加广袤和内容更加丰富的新型现代化体系。就其政治体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鲜明确立我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其经济体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确立起多样化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机制,从而既能保证经济总体安全又能保持经济运行活力。就其文化根基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确立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建设主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构建起中华文化新形态。就其世界意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造福于世界人民。
(原文刊载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原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逻辑、核心价值与比较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多维探析》,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欧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