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榜样力量

战“疫”的他们:让居民心疼 给病友鼓劲 在彻夜巡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4-07浏览次数:207

近日,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香港丽园小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居民区书记刘苗忙得团团转。刘苗,就是为封控楼医护居民“放行”而火爆网络的“‘哭了’的书记”。居民们都劝他多休息,他却说:“没时间睡觉,等我们小区恢复正常了,居民都笑了,我再好好休息。”

说起在音频中哽咽,刘苗坦言,当时小区正进行核酸筛查,但3000多人的小区只配了3名医护人员,他特别希望“能多些医护人员”。这时,住在封控楼中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给他打来电话,提出希望尽快返岗。刘苗一下子既激动又感动,他“自作主张”请这位护士拿到核酸报告后再离开,并拍下工作证明和“返岗保证书”发给他。

许多居民都提到,音频中最“催泪”的一段,是护士说她返岗后就住医院,背景声中还有婴儿啼哭声。刘苗对她说,只要能保证“两点一线”,“你可以回家”。居民蔡鸿平说,这完全是刘苗的真情流露,“他特别为居民着想”。香港丽园有不少像他这样上了年纪的居民,也报名做志愿者,但都被刘苗“劝返”了:“小区已有确诊病例,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做志愿者风险太大,把机会留给更多年轻人吧!”

居民沈先生说,社区干部都住在居委会办公室,居民们都自发为他们筹集食品等物资,刘苗都不肯收,说“居民比我们更需要食物”。

居民志愿者杨毅俊说,从3月8日他们楼栋发现密接开始,小区楼栋就进入断断续续的封控状态。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首次封控当天,他就看到刘苗戴了N95口罩,靠着椅子在他们楼门口坐了一晚上。这不仅是为了管控楼内人员的出行,更是给居民吃下了定心丸——“看到他,就感觉有战斗力,很安心”。

在采访中,多位居民提到,去年秋天刘苗到岗后,小区气象焕然一新。这名退伍军人身上的正能量和“不服输”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居民钱先生记得,刘苗刚上任,就把小区里堆放的几十车垃圾想办法清理走了;清理楼道时,他总是挑最脏、最重的活干。这些点点滴滴,鼓舞着小区中的党员、积极分子,他们都成了志愿者。

“听到音频,街道工作人员都非常自豪,也深受鼓舞。”嘉兴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许多人听完都落泪了。从3月28日开始,街道工作人员、下沉社区的机关干部都住进了居民区,全力以赴抗击疫情。他们既要做好小区封控管理,保证大家“足不出户”,又要为核酸筛查做大量前期工作,还要负责民生保供,完成保供菜送到社区的“最后100米”。此外,他们还要满足居民买药就医等特殊需求,应对时刻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希望大家听到这个录音后,可以更加配合社区干部的工作,齐心协力,让如常的上海快些归来。”

t01fa46704c4b96e03d.jpg

“哭了”的书记刘苗在工作中

医患党员“双报到”,齐心战“疫”

“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严格做好自身防护,搞好个人卫生”“住院期间,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抱怨,采取积极心态配合治疗”……近日,61岁的高先生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治愈出院了,这名入住期间就积极参与病区志愿者工作的老党员和“室友”一同发出如上倡议。这是老高一笔一画认真写下的“病友书”,鼓励“病友们”积极配合医务人员,“一定能打败疫情!”

“由于病毒的迅猛传播,有的朋友不幸感染住进了医院,我们也是其中之一。”作为“过来人”,老高特别想对病友们说:入住期间,要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服从医务人员的一切指挥;保持良好心态,采取积极心态配合医院治疗;按照康复科医生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锻炼,增强体质;配合观察,保证各种防疫措施能得到有效落实!

“相信广大病友一定能做到以上几点,我们一定能够打败疫情,一定能尽快恢复健康!”老高说,自己手写下这封倡议书,是因为自己是瑞金医院北部院区首批“入住者”,见证了这里如何快速切换到收治新冠感染者的“战斗模式”。

“在这场战‘疫’中,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不惧风险、不怕困难,许多医生护士连续多日吃住在医院,为全体患者的康复,他们默默无闻、不懈努力。为呼吁更多病友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在此向全体病友发出倡议。”老高说,越是困难的时候,精神、思想就越重要。发出倡议,也是他这个老党员应尽的义务。“不管在什么场合,不管在什么岗位,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党员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现在医院这样好好地照顾我们,我们要好好配合;出院后更要争分夺秒,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t01fa46704c4b96e03d.jpg

老高在病床前写下“病友书”

老高3月20日入院,“入住”后就是病区里的积极分子,3月24日医务人员在查房时,他主动“报到”,申请做志愿者。医务人员担心他的身体,老高说:“我的身体不能去参加奥运会,但在这里当志愿者是可以的。”

在这里,还有很多像老高这样的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病区志愿者工作,帮忙发放餐点、物资。

正如老高所说,这其实是一种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这里的医务人员党员冲锋在前,感动着大家。有些工作是老高和病友们看得见的,还有大量工作是“看不见”的。

瑞金医院北部院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永安是北院楼第一组医疗组长。3月20日,他和组里的战友们开始收治第一批隔离人员,但很快,北院4楼1组病区就满员了。“表面上,病人大多数是新冠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但部分病人有基础疾病,存在可能转为重症的高危因素,必须及时摸底。”为第一时间采集病人信息,作为一名老党员,刘永安身先士卒,经常在舱内一干就是8个多小时。

瑞金北院的很多医务人员把对家的牵挂藏在心底。七楼A区党员护理组长张俊颖,暂别1岁的孩子,进驻隔离病区,她的先生此刻也奋战在另一条重要“战线”上——方舱医院的筹建。“我们虽处不同岗位上,却为了同一目标各司其职。我们是夫妻,更是并肩抗疫的战友。”张俊颖说。

截至4月4日,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有医务人员599名,其中党员156名。这里已有多批次患者治愈出院,这是医护人员最开心的时刻。

“一个支部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告诉记者,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部院区在瑞金医院党委的领导下,迅速成立一个临时党总支和4个临时党支部,通过“支部建在指挥部,支部建在医疗队,支部建在医患群”,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主心骨作用,医患同心同行,一定能打败疫情。

“二宝”剃了圆寸,彻夜驻守临港方舱医院

上海临港方舱医院的早晨,看到大家逐渐醒来洗漱,吃上早饭,熬了一个通宵的金韶锋终于放下心,出舱换防。

巡逻一夜,他的步子很沉,但脱防护服的步骤一个也不能省,半小时才完成。最外面的一件防护服贴着很多贴纸:胸前是警徽,肩上写着“边防港航公安突击队”,背后贴着“警察”,还用笔写着一个名字——“二宝”。

边防港航公安突击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金韶锋,在单位被同事称为“二宝”,如今这个小名被他带进方舱。“患者们住到一个陌生环境,每个‘大白’又长得都一样,希望这个名字能让大家感觉亲切一点。”

早在临港方舱医院建设之初,上海市公安局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就第一时间抽调18名干警,组成安保突击队,成立临时党支部,维持方舱医院安全有序运转,协助医护人员更好服务患者。

队员集结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理发。15名男警互相帮助,每人都剃了圆寸。金韶锋笑着解释:“这样方便开展工作,一块肥皂就能从头洗到脚了。”就这样,突击队全体队员在党旗与警旗下庄严宣誓,并逐一在请战书上签名、按手印。

宣誓仪式结束后,18名突击队员立即赶往收治点,协助施工方做好前期现场重点部位安全检查。在华山医院感染科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开展穿脱防护服的专项训练,逐一过关。此外,他们还开展了先期排摸、搬运物资、制订预案、开展演练等工作。

首批患者入住当日,金韶锋和同事们穿上全套防护服、换上纸尿裤,做好迎接准备。“病人可能会有不安,医疗队也要适应环境。”金韶锋决定彻夜驻守,随时提供帮助。

简单休息了一上午后,金韶锋又进舱了。“下午又有一批患者集中入住,交通保障、突发情况处置……还有很多事要做。”得益于前期做好预案和多次演练,尽管转运车集中抵达,在金韶锋和同事们的指挥下,“车不乱,人不乱,进舱秩序也不乱”。

下午出舱后,金韶锋把正在休息的部分队员召集到一起,总结这两天遇到的种种情况。“由于这个方舱床位比较多,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休息时间比较少,很多事要见缝插针地做。”

为更好服务患者,突击队还带来了两个“外援”——多功能云端机器人,可以协助发放餐饮食物;消毒机器人,能在场地内自由穿梭,全天候持续工作。

“临港方舱医院的安保工作,是个艰巨又光荣的任务,我们定会发挥战时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全力保障方舱安全有序,确保群众生命财产万无一失。”金韶锋说。

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