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白大褂,一根拐杖,一个药箱,这是四川成都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村民们最熟悉、亲切的身影。这个身影虽然只有一条腿,却在这条蜿蜒的山路上独自蹒跚了四十余年,他就是“最美乡村医生”陈永根。
拄杖行医 四十余年一直坚守在红花村卫生站
“我从小就在红花村长大,名字里就有个‘根’字,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在这儿永远扎根。”
3岁时因病失去左腿,17岁听从父命开始学医,学成后返乡行医问诊。40余年来,陈永根一直坚守在红花村卫生站,每天除了坐诊,还随时准备上门看诊。过去山上交通还不发达时,他靠着一根拐杖,就走过了数十万里的山路。哪怕路再崎岖,坡再陡峭,夜再深,只要接到村民的电话,他都义无反顾,背起药箱就走。
“村里人赚钱不容易,在用药上为村民能省就省点。”红花村居住着500多户人家,常住人口1100多人,卫生站的收入主要靠绩效工资,但陈永根把药品全部零差价卖给村民。一年365天,陈永根只有大年初一的时候会到哥哥家里,其他的时间不是在卫生站驻守,就是蹒跚在出诊的山路上……
几年前,一家私立医院几次请陈永根到医院坐中医门诊,他都婉言谢绝;在城里当医生的大姐退休了,邀约他开办一家私人诊所,他依然没答应。“我从小就在红花村长大,名字里就有个‘根’字,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在这儿永远扎根。”陈永根说。
如今,红花村卫生站从一间小小的泥瓦房,发展成几十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站。几年前,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陈永根的左腿也装上了义肢,但他不能骑车,出诊依然靠步行。
主动申请 抗疫关键时刻想为村里做点事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肆虐的疫情,无论风险多高,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要站出来。”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永根依然坚守阵地,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除了每天给卫生站消毒,接诊普通病患以外,他还主动申请到重要路口设卡点参与防疫,记录人员的来历去向、测量体温、消杀车辆。靠着一根拐杖,他竭力打通了农村防疫“最后一公里”。
“村上的干部照顾我,让我尽量坐班,现在这个情况,我怎么坐得下来嘛!”陈永根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了解居家隔离的村民身体状况,到田间地头为村民讲解病毒防控知识,在防控卡点登记测量体温,陈永根的身影无处不在。“在这抗疫关键时刻,我还想为村里做点有用的事情。”陈永根说。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肆虐的疫情,无论风险多高,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要站出来。大家体谅我腿脚不方便,都让年轻人先上,但我是医生,在山上走了几十年,早就习惯了,也应该尽一点力。”陈永根有一个随身的药箱,里面有温度计、酒精、听诊器、血压测量仪……每日为村民测量体温之后,他还会细心叮嘱大家重视疫情,不要串门,不要聚餐,勤洗手,多通风,如有不适,一定要跟他联系。
在守护村民健康的道路上,陈永根从未停下脚步。2020年,他拄拐于大山深处抗击疫情的身影感动了所有人,与钟南山院士的“逆行”、张定宇院长的“坚守”等画面共同入选人民日报20张抗疫战士手绘,成为战“疫”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