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象征残疾人对运动的热爱——邰丽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
3月2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城市火种采集来到北京天坛公园圜丘。曾因舞蹈“千手观音”而被大家熟知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作为火种采集人,采用传统的凹面镜引太阳光方式,点燃“夏奥之火”火种。
邰丽华高举采火棒展示采集到的火种
采集火种后,邰丽华用手语表示,采集火种比自己上台演出还紧张,因为凹面镜引太阳光的采集方式并不是每一次都很顺利,所以练习了很多次。但幸运的是,这次正式采火非常顺利。她认为,火种代表了奥林匹克的精神,也象征着残疾人对运动的期盼和热爱,会给世界各地带来和平和爱。当被问到最关注冬残奥会哪个项目,邰丽华用手语回应,冬残奥会期间会特别关注轮椅冰球、轮椅冰壶项目。
希望更多残疾人享受体育——米娜(东京残奥会金牌得主)
“奥运精神激励着我前进,火炬接力带来了坚强和自信,未来我将面对更美好的人生。”米娜是东京残奥会金牌得主,她希望通过火炬传递,引导社会更加关注、了解残疾人群体,激发更多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运动,享受到体育独特的快乐。
米娜是涿鹿黄帝城点位最后一棒火炬手,她觉得“塞北的阳光让人感到温暖”。她说,要抓住北京冬残奥会这一契机,加快推动残疾人体育运动普及推广,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开展运动。
第一次体验到“握拳”的感觉——贾红光(残疾游泳运动员)
3月2日下午,在天坛公园,残疾游泳运动员贾红光在此担任第17棒火炬手。
幼时被高压线所伤,失去了左臂和半截右臂的贾红光激动地说:“真的没想到我能有机会握住火炬,能用上仿生手参与火炬传递!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体验到‘握拳’的感觉!”贾红光说,只要在脑子里一想,他的仿生手就可以跟随他的意识运动。
火炬手贾红光佩戴了智能仿生手
智能手可以通过采集、处理人体肌肉运动产生的肌电神经电信号来实现运动控制,握持火炬灵活自然,这让他感受到国家先进的科技和制造对残疾人的帮助。
在去年举办的东京残奥会上,贾红光曾以两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大放异彩,为国争光。作为残疾游泳运动员,贾红光以非凡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这是何等的荣耀!我也祝愿运动员们能够拼搏、努力,为国家争取更大的荣誉!”
将在家门口再次逐梦——陈建新(轮椅冰壶运动员)
3月2日下午,在天坛公园,曾在平昌冬残奥会为中国实现冬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的轮椅冰壶运动员陈建新是天坛点位的首棒火炬手。
火炬手陈建新(摄影:王海欣)
手持火炬,陈建新难掩激动之情:“感觉火炬点燃了我的‘心火’,鼓励我在这次家门口的冬残奥会上再创佳绩。”参加完接力活动后,陈建新将直奔冬残奥村。
“刚因车祸致残后,我不愿意接触社会,封闭了自己,是体育,给了我新的希望,让我的生命又有了温度。”陈建新坦言。没有向命运屈服的他选择练习冰壶,并在2018年3月17日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中掷出制胜一壶,为中国夺得了冬残奥会首枚金牌。
如今,这位延庆小伙将在家门口再次逐梦。“我会把这个火炬带给我的队员们,荣誉是集体的。”陈建新说,大伙儿现在都鼓足了干劲,想要在本届冬残奥会上再创佳绩,展现残疾人不向命运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将奥运精神融入基层工作——付丙贵(张家口市阳原县东井集镇司法所所长)
“今后我将把奥运精神融入基层工作中,继续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群众排忧解难。”涿鹿黄帝城点位第二棒火炬手付丙贵说。
付丙贵现任张家口市阳原县东井集镇司法所所长、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基层工作,他的皮肤晒得黝黑,但目光如炬,透着坚定。参加本次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活动,他看到了残障人士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冬残奥会火炬传递的精神既包含挑战自我,也包含了团结友爱。”付丙贵表示,他将在未来工作中弘扬这一精神,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践行公正司法、司法为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效的司法服务。
在长城传递火炬就像攀登珠峰——夏伯渝(中国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第一人)
“八达岭长城是这次冬残奥会火炬传递的最高点,来到这里参与火炬传递,就跟我攀登珠峰一样。”虽然已经年逾七旬,火炬手夏伯渝的声音还是铿锵有力,“希望冰雪健儿在本届冬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火炬手夏伯渝
3月2日早上,在八达岭古长城景区,中国登山协会成员、肢残运动员登上珠峰的第一人夏伯渝面色坚毅,在采火点点燃手中的火炬后,踩着义肢沿石阶向上攀登,成为第一棒火炬手。
夏伯渝因在1975年登珠峰时帮助队友,导致自己双小腿冻伤被截肢。尽管如此,他从未放弃登顶珠峰的梦想,在2018年5月14日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同时也是世界登顶珠峰年纪最大的残疾人。
夏伯渝表示,“希望冬残奥会的举办能推动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更广泛地开展,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
因参与体育,生活更美好——侯斌(三届残奥会跳高冠军)
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靠着双手拉绳索攀登点燃主火炬的火炬手侯斌,又成为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手。
火炬手侯斌
3月2日,在天坛公园圜丘,三届残奥会跳高冠军、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的侯斌,再次手持火炬,格外激动。“14年来,奥运精神其实在我心里一直燃烧。这些年,我一直在面向全世界给孩子们做演讲,我希望把中国故事和中国残奥会的故事传递给世界。”侯斌动情地说,“多少人因为参与体育,生活变得更美好!希望我们不仅能够成为体育运动的观看者,也要成为参与者、受益者!”
残疾人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李卫国(河北省残疾人体育协会主席)
“我获得过很多金牌,但都比不过冬残奥会火炬珍贵,这把火炬我将永远珍藏。”河北省残疾人体育协会主席李卫国传递火炬后激动地说。
李卫国是涿鹿点位的第一棒火炬手。李卫国曾是一名残疾人羽毛球运动员,曾获得4次亚残运会冠军、十多次全国冠军,退役后从事残疾人运动管理工作,选拔培养残疾人运动员。
他激动地说,这些年,残疾人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残疾人体育事业腾飞,河北省的残疾人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培养了一大批残疾人运动员。
火炬传递也是一种精神传递——姚玉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3月2日上午,在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操场上,伴着三十名盲校师生动人的歌声,火种采集台燃起“光明之火”。
该点位第一棒火炬手姚玉峰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他已经整装待发,早早就站在了准备区。他从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手中接过火炬,一边奔跑,一边热情地和现场观众打招呼。
北京市盲人学校学生通过触摸感受火炬手姚玉峰手中的火炬
“我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姚玉峰说,火炬接力也代表着一种精神传递,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始终要相信明天会更好。
姚玉峰在长达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给无数患者带来光明。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成功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一世纪难题,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他先后诊治过32万例各类眼科病人,其中经手术后重见光明的有3万余人。
“新无障碍”是笔宝贵财富——邵磊(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3月2日下午,在天坛公园,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是第23棒火炬手。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担任第23棒火炬手
担任北京冬残奥会的火炬手,邵磊感到非常激动,他说:“能成为火炬手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过去几年,我一直参与冬奥会、冬残奥会无障碍设施优化、更新和提升的咨询和设计,今天能够参加火炬接力,对我的工作是莫大的激励。”
自2008年举办奥运会、残奥会以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在邵磊看来,我国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意义绝不仅在于举办赛事本身,而在于对北京城市乃至我们国家无障碍环境的提升。
邵磊表示,其实无障碍环境建设并不是要针对某一特定人群,而是针对所有人,包括人们各种临时的或者永久的需求。“这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我们带来的这种‘新无障碍’的理念是一笔宝贵财富,从意识上解决了‘该不该’‘要不要’‘是服务于少数人还是多数人’的问题。”邵磊说。
坚持不放弃,就会有回报!——杨明源(盲人门球运动员)
3月2日,在北京市盲人学校空旷的操场上,火炬手杨明源激动地在跑道上开始了“光明之火”的第二棒火炬接力。
火炬手杨明源(左)和朱瑞铭在火炬传递中
“我感到很荣幸也很开心。”腼腆的杨明源简短地说着自己的感受,并且还鼓励盲校的学生:“虽然我们身体有残疾,只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坚持不放弃,都会有回报!”
身为盲人门球运动员的杨明源,在赛场上可是一名猛将。在东京残奥会男子盲人门球半决赛中,中国队以8︰1的比分大胜美国队,时隔13年再次挺进残奥会该项目决赛,杨明源就在这场比赛中攻入了6球。(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