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孔维克,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山东省委会副主委,民革中央画院院长。擅长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和研究,主持民革中央画院“香凝如故”“风雨同舟”“携手共进”三大美术品牌,为民革书画艺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为艺术家要有担当意识和使命感。艺术家要贴近时代、直面人生。”酷爱诗书、精于丹青的孔维克的身份有多重,从打造多个民革品牌画展的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到建言引起强烈反响的全国政协委员和民革中央委员,再到妙手丹青、为时代而歌的优秀艺术家,他始终用手中的画笔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处落墨 民革美术工作的组织引领者
“妈妈,画里的狮子好像真的一样。”一位小女孩对妈妈说。“何香凝先生喜欢画狮子和老虎,她告诉我们,作为中华儿女要像觉醒的狮子一般,也要像猛虎一样。”年轻的妈妈讲解着。这幕温馨的场景发生在“纪念何香凝先生诞辰140周年暨首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的展览现场。
作为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孔维克相继组织了一系列在全国卓有影响的美术活动。特别是他负责发起的“香凝如故”“风雨同舟”“携手共进”三大书画作品展时间跨度长、参与范围广、专业水准高、社会影响大。三个品牌各有特色、互为补充,最大程度地调动起了民革全党乃至全社会参与民革书画工作的积极性,成为凝聚思想共识、绘制时代画卷的重要阵地。
2018年6月,为纪念何香凝先生诞辰140周年,民革中央与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首届“香凝如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孔维克与民革中央画院同事和业内同行认真策划、精心组织,创作征集了一批反映何香凝、孙中山等革命前辈波澜壮阔革命生涯的美术佳作。
2020年11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革中央又组织了第二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创作征集了一批描绘中国革命伟大历程、颂扬前辈先贤光辉事迹、描绘神州大地青山绿水、讴歌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精品力作,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重温是为了铭记,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前行。2019年9月和2021年7月,孔维克与同事、同行们相继筹备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首届‘风雨同舟’民革全国书画作品展”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第二届‘风雨同舟’民革全国书画作品展”。两届“风雨同舟”书画作品展的成功举行,热情赞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伟大事业,以艺术的形式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除了创立民革三个美术品牌外,孔维克还构建了民革全国书画工作骨干培训班、民革中央画院年度写生培训班两大培训体系,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使民革的书画工作专业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在孔维克的组织引领下,民革中央画院的工作得到民革中央领导同志、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截至2021年底,民革全国书画院社已有167家,奏响了民革文艺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主旋律。
意在笔先 文化繁荣的建言献策者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民革中央委员的孔维克,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坚持认真履行参政议政的神圣使命。
“近30年来,在美术创作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忧虑,美术批评于各类艺术活动中的‘失语’成为不容乐观的文化现实。”孔维克对当代中国画坛和美术创作者的现状感到忧虑,撰写了《亟待建立以中国价值为核心的批评体系》。该篇建言在多家媒体发表后,被《求是》杂志摘发,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中国美协把建立以中国文化精神为核心的“美术批评”写入新修订的《章程》,中宣部及中国美协还将“美术批评”纳入工作参考。
“无论是我们的艺术走向世界,还是让世界来认识我们的艺术,都要以我们自己的审美框架、价值标准来品评我们的绘画,而不是以他们的价值观来评判我们的绘画。”在孔维克看来,建立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内核的美术价值评判标准,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具有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美术批评体系是时代赋予艺术工作者的使命。
多年来,孔维克始终关注我国文化建设,许多建言获得了有关部门的采纳并被列入文化发展战略。他提交的《关于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关于建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念馆》等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提案,引起全国政协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关于在各城市和乡村建立孔子学堂弘扬传统文化的提案》被中国孔子基金会采纳,孔子学堂遍地开花;《关于建设“山东省文艺之家”的建议》《关于推动形成“齐鲁画派”文化工程的建议》等提案,推动形成“齐鲁画派”被列入山东省文化发展战略。
妙手丹青 为时代而歌的艺术创作者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要在今天这个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时代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新时代的递进肩负艺术家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孔维克心中对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定义。作为人民艺术家,孔维克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真情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美术作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孔维克连夜创作了《那是一座大山——钟南山》。在这幅作品中孔维克把钟南山想象为一座大山,背后是铺天盖地的人墙,衬托着这位坚毅的84岁老人。
“我知道在大难面前,我的笔是苍白无力的,什么行动都不如奔向战场拼杀更直接。惭愧自己不是医生,我只能用画笔发出呐喊,去讴歌、赞美那些冲向一线的白衣战士们。”孔维克随后创作了《使命·中国人民解放军驰援武汉》巨幅画作,并号召广大民革书画家“以笔为剑、共同抗疫”,带领民革中央画院筹备举办“携手共进”抗疫书画作品展,相继推出了30期、涵盖31个省市区参与的《律动的生命线》大型网络抗疫速写展,极大鼓舞了全民的抗疫斗志,荣获民革中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表彰。

《沂蒙山下识字班》
2021年,孔维克为建党百年创作了《沂蒙山下识字班》。“抗战时期,八路军115师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并开展了针对广大农村女青年的扫盲运动——识字班,于是‘识字班’就成了当地的特殊称谓并沿用至今,其中的‘红嫂’也成了老百姓与共产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象征。”孔维克讲述了他的创作灵感和动人的沂蒙精神。
一直以来,孔维克的画作始终直面人民群众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近年来,他创作的《公车上书》深刻揭示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孙中山在青岛》《同志仍须努力》成功塑造了孙中山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党的一大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深情赞颂了伟大建党精神……许多作品进入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由国家有关部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