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园地

布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及重要意义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2-14浏览次数:1514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受教育者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习近平从在地方工作开始,就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如何存在、作用如何发挥、力量聚焦何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形成了完整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全面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把握其理论逻辑和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何”“为何”“如何”等基本问题、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如盐在水:让人在惯常的接受方式中受到教育


习近平用“盐”来比喻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的作用: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这种理念表现在工作形态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的、无时不在的,是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要做到让人在惯常的接受方式中受到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既食之有味,又感觉不到“盐”的存在。习近平通过对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和五育并举等问题作出具体论述,对思想政治教育“隐”于何处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发。

1.依托课程思政,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层面的新形态,贯穿其中的是“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的理念。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一方面,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去解决所有问题。另一方面,不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还是自然科学类课程,都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必然会渗透各种意识形态的因素,这些因素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充分挖掘、提炼、升华内在包含于各门课程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好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突出实践育人,寓责任养成于社会的大学校之中。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行为习惯要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因此,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习近平曾经在梁家河当过七年的知青,他结合自身经历指出:“当年,我在梁家河插队,实际上就是在上社会大学,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那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正是这段宝贵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中国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以致用、成才报国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139)。因此,我们对人的本质的塑造、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该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们的交互活动”的角度来思考。习近平勉励青年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这正是从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的角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选择。

3.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寓人格完善于“五育并举”之中。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强调“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并就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价值观培养的作用进行了明确论述。关于体育,他强调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关于美育,他强调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关于劳动教育,他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初心,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行为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而不是让其成为一种“附加的”影响。无论是在赛场上拼搏流汗,还是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亲近劳动热爱劳动,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体的感知、经历、实践,经过体会、揣摩、反思和体悟,更加深刻地感悟和接受教育内容。这种对教育内容的体验往往伴随着受教育者的主动投入和自我教育,能够有效而持久。


     二、寓教于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气候和好生态


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是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逐步发展的,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好的环境能为人的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给人以精神力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作用的方式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因此,要把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气候和好生态作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从以文化人、以行导人、以神聚人三个方面对如何“寓教于境”、充分发挥熏陶化育在塑造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

1.以文化人,发挥文化在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中的重要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续完整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入心灵,才能让受众接受、认同、内化并最终实现行为自觉,而以文化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有研究者指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发展时期,都非常重视文化育人,重视文化对于青年学生的道德教化和价值引领作用。”[3](P29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要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以文化人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家风和校园文化氛围。习近平十分重视家风对人的教育作用,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还高度重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求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导向、凝聚、激励等育人功能,让校园文化能够像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以行导人,激励人们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一定风气的形成,是特定的观念和行为由少数榜样向大众扩展的过程。习近平高度重视榜样对全社会的示范带动作用,强调先进模范要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用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鼓舞更多的人。他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并把学习英雄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相联系,强调要自觉反对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3.以神聚人,凝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精神的价值在于以其为根基的文化氛围对人们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无形的引导作用,它能够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不自觉地接受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有研究者指出:“作为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思想结晶,党的红色精神谱系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4]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劳模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进行了精辟概括和深刻阐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无言之教: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


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通过讲话、回信、批示等多种方式,对如何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把道理讲到青年心里去作出了重要论述。

1.突出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强化言传身教对青年的正面影响。习近平用“拔节孕穗期”“小麦的灌浆期”来形容青少年阶段的重要性。在这个最关键的人生阶段,培养和引导学生责任最大的就是教师。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其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影响。习近平强调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思想层面,突出教师在价值观引导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在行动层面,习近平强调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第32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注重前景激励,激发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飞青春梦想的使命感。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习近平强调:“要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5](P53)他深情寄语大学生:“你们年轻人,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这么伟大的目标,可谓生逢其时,为之奋斗吧!看你们的了!”[6](P261)

3.尊重青年成长规律,从思想深处打动青年、赢得青年。当代青年视野广阔、成长成才的愿望强烈,对自己的期望值和要求也较高,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要想赢得青年,真正把道理讲到青年心里去,就必须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列举了青年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提出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此外,教育者还要注重表达方式和传播艺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视野宏大,涵盖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导向、更加灵活的方式、更为多样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解答了新时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何”“如何”“为何”等基本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何”的问题,决定了其何以可能、为何存在、怎样存在,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基。习近平以“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的比喻,解答了为什么要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隐”于何处。习近平用“全方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等提法,标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态,在根本上明确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的问题,决定了其功能的发挥,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习近平强调发挥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以帮助青年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正确认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何”的问题,决定了其目标指向,进而规定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习近平对当代青年充分信任、寄予厚望,多次强调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要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对青少年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解决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落脚点的问题。

2.强调贯穿结合融入,为在实践中发挥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供了遵循。“贯穿”,指的是在学校办学的全过程中都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育人载体,充分发挥熏陶化育在改善育人环境、滋养心灵、涵育德行中的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融入”,指的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把立德树人和规范管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实现主体广泛激活、力量有效联结、对象全面覆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3.提出新的方法和载体,拓展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资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以行导人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凝聚人、激励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大力提倡向新时代的榜样学习,号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赋予了“以行导人”新的时代内容。习近平要求“受教育者先受教育”,将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的要求、教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作为“好老师”的重要评判标准,进一步丰富了“以行导人”的内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基础,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习近平在谈到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企业家精神时,提出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并使其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上述精神涵盖在以“中国精神”为代表的精神谱系中,都可以被转化为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冯刚,张晓平,苏洁,主编.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冯刚,张发政,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谱系引领时代新人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1,(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本书编写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

作者:布超,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群工作部主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