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时光荏苒,风华正茂。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四川轻化工大学正将一副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2021年,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办学规模空前扩大;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博士占比大幅提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锦上添花;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平台建设取得新收获;产教融合深入推进……
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洪辉表示:“四川轻化工大学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为全面推动学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助力再造产业川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交出亮眼答卷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轻化工大学交出了一份华丽的答卷——
办学规模空前扩大。李白河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各类体育场馆、艺术剧场、琴房和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居省内高校前列。学校占地面积达到4600亩,国有资产成倍增加至100亿元,跃居省属高校首位。
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立项纵向项目326项、横向项目382项,到账科研经费再创新高,大幅增至2亿元。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师资队伍博士占比大幅提升。引进博士69名、高级职称教师11名,送培攻读博士学位青年教师103名,目前,在读委培博士研究生160名。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锦上添花。新增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新增省级一流课程1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揭榜挂帅,一次性获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项目3项,立项数居西南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二。签约中昊化工集团、五粮液集团、宜宾天原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与其展开深度合作,为企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平台建设取得新收获。获批 “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省特种碳石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融办军工国防创新人才基地”。与中昊晨光研究院合作获批国家级“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该中心将以服务国家使命为己任,努力打造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科技力量。
产教融合深入推进。获教育部规建中心批准建设“应急与安全学院”,作为四川省牵头高校打造“四川省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平台与基地”。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安全应急行业二级节点”建设,这是我国应急安全领域的第一个行业二级节点。“中国白酒学院”获批全国“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时代是出卷人,学校是答卷人。这份高质量答卷的背后,体现了学校管理层的智慧与魄力。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人才建设,被四川轻化工大学作为首要任务。学校以打造基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着力点,以优化师资结构、满足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创新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近年来,学校教师数量明显增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50人,专任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163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3.3%,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48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数40%。学校现有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省级及以上各类优秀人才80余人次。
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四川轻化工大学制定了系列举措,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等人才工作纳入部门目标考核指标。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在年初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明确人才队伍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做到年初有目标,中期有督导,年终有考核。学校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30-100万的安家费,并配套科研启动费,在全校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学校引进博士研究生76名。学校提供科研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为高水平教师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
党委书记王洪辉要求,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形成“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良好局面,激励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凝心聚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校长庹先国认为,要在全校范围内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创新人才机制,汇聚更多的高端人才投身到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力争在2025年学校建成60周年之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安身之本。
四川轻化工大学地处川南,没有区位优势,学校靠什么发展?答案是以提升整合社会资源能力为抓手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共建共享发展模式,完善价值创造分享机制,通过产教融合能量聚合,在高校、城市、企业、行业间形成价值循环,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链式协同发展。学校瞄准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动向,以创建特色产业学院和新型研究机构为突破口,以产业链为纽带促成跨学科交叉融合,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为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奠定基础。
酿造专业是四川轻化工大学的一块“金字招牌”,学校从1983年起开设食品发酵类专业,是国内最早培养白酒专业人才的本科院校之一,被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多年以来,学校为白酒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四川白酒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提供了重要支撑。2017年,“中国白酒学院”落户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传统酿造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生物工程专业,及瞄准白酒产业机械化智能化转型人才培养的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核心,构建起以化学与化工、装备与控制、环境与安全、材料制备与加工等支撑化工新材料行业发展的学科群。
2021年12月17日,在宜宾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21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上,来自四川轻化工大学的学生献上了精彩的创意调酒表演,吸引了在场观众的目光。嘉宾们纷纷表示,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审美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白酒的独特魅力,也集中反应了四川轻化工大学近年来践行“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四川轻化工大学还创办了彩灯学院、盐帮美食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获批了“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级平台,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学校还将建成“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要打造成为中国西部化工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届时将形成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核心的化工材料优势学科群,与地方化工新材料产业深度融合。
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庹先国表示,“十四五”时期,学校将继续服务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服务国家战略急需,做好“融合”文章,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以实际行动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更好地体现新时代地方高校的责任担当。
编辑:康珺;审核: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