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外地包活儿,用我的农机给田里的秸秆打捆,才回来。”12月10日,刘明启才回到黑龙江省北安市杨家乡新荣村大架子屯。养活一家8口,36岁的刘明启不敢息肩。
“他是实打实的好,孝敬老人,把崔久成当亲人养,村里谁家有农活,小来小去的他都免费出机械。”屯长段利军说。
黑龙江省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今年11月,刘明启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16岁,他决定照顾两个邻居下半辈子
与刘明启家住前后院,崔增田和崔久成父子俩生活很是艰难。崔久成患有先天智力缺陷,小时候,他们一起放牛,村里的孩子都不愿意和他玩,还总是欺负他,只有刘明启每次都保护他。崔久成的母亲去世早,在崔久成的心里,除了父亲,刘明启就是他最亲的人。随着年龄增大,崔增田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的心里总有一块大石头压着。他想到了儿子总提起刘明启,也看着这个孩子一直对儿子的照顾,便想把久成托付给明启。2001年的一天,崔增田来到刘明启家,支支吾吾想说什么又不好意思开口,刘明启的母亲说:“有啥事你倒是快说呀,看你我都着急了。”崔增田为难地说出了想让刘明启帮助照顾儿子的想法,刚说完,一旁的刘明启马上答应了。刘明启对母亲说:“大哥就有这毛病,生活不容易,所以我更能理解他们,不就是多两口人吃饭吗,我愿意照顾他们爷俩。”这一年,刘明启才16岁。从此之后,刘明启隔三差五就往崔增田家跑,给他们送吃的用的,打扫卫生,干农活。
“看他们爷俩挺不容易的,我觉得能照顾得了他们,也必须照顾好他们。”回想起当年的决定,刘明启觉得非如此不可。
新婚第3天,他把父子俩接回家
2005年3月,刘明启结婚后的第三天,在全家人的支持下,他把崔增田、崔久成父子接回了家。面对村民们的质疑和不解,刘明启的爱人说:“一家人不就应该在一起吗,明启一直有这份心,我支持他,这样也方便照顾他们。”
接回家的第一天,刘明启就给崔久成爷俩洗洗涮涮,收拾好了屋子,吃的用的都跟家里人一样。刘明启说:“他们父子也不容易,现在我有条件了,也该让他们过过舒服的日子。”
刘明启夫妇用日复一日踏踏实实质朴的行动证明着自己。父母、大哥、奶奶、姥姥、崔增田父子组成的大家庭,看似沉重的负担,对刘明启夫妇来说却是一种别人体会不到的幸福。
2008年,崔增田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刘明启每天给老人洗脸擦身、喂水喂饭喂药,半夜还要起来给老人翻身,这一照顾就是3年。2011年1月,弥留之际崔增田说:“明启,你们全家都是好人,我们爷俩这辈子能遇到你们,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啊。”
一次,崔久成关节病发作,刘明启带他去黑龙江省北安市人民医院、哈尔滨五院检查,由于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只能药物治疗,来回的路费、诊疗费、药费一次就花了一万多。虽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刘明启却认为,崔久成就是自己的家人,为家人花钱治病理所应当。
20岁,夫妻俩扛起8口之家
刘明启从20岁成家那年开始,就扛起了养活一大家人的重担。哥哥先天智力低下、几乎没有劳动能力,低保政策出台后,村委会见刘明启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就主动为刘明启的大哥争取低保名额,想为刘明启减轻点负担,但刘明启却拒绝了。他说:“我还能养活大哥,不能给政府添负担,需要这份低保的人还很多,先给他们办吧。”
女儿出生后,爱人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地里的农活就都落在了刘明启一个人的身上。夫妻俩支撑着这样一个大家庭:两个孩子,93岁的奶奶,父亲,患有疾病的大哥和像亲人一样的崔久成。
刘明启购置了一台大马力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忙时节,他抢着时间种自己的地,还要开大型机械代耕挣钱。有一次秋收,他一干就是六天六夜,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就随便吃口东西,累了想想自己的一家老小,感觉一下子就精神了。“一年能收入20万元,两个孩子上学,还要养这么一大家子人,就得多干点。”刘明启说。
刚到刘明启家的崔久成因患有大骨节、风湿病等慢性病,身体弱,行动不便,这些年刘明启和家人照顾着崔久成,带着他看病、给他买药。刘明启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每次放假回家时,给家人带的礼物中一定有崔久成的一份。如今的崔久成,在刘明启一家的照料下,不仅活动方便多了,还能干一点扫院子、烧火的轻活了。村民们都说崔久成现在爱笑了,总是能看见崔久成乐呵呵的。
“时间长了,感情也就深了,真把他当成亲人待,我没觉得这多了不起,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做点有意义的事。”20年,刘明启用善行坚守那份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