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南昌一家医院旁边的小巷子里,有一个特殊的厨房,每到饭点这里就会特别热闹,空气中混杂着各种饭菜的香味。小巷与医院一墙之隔,病人家属来到这个厨房炒几个菜,让病床上的亲人能吃到家的味道。一日三餐、炉火熊熊、人流熙攘,这个专为病人提供炉火的厨房被人们称为“抗癌厨房”。厨房的主人是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抗癌厨房”的故事曾感动全国网友。2020年,万佐成家庭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只为病人提供便利,没想着赚钱
和江西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的小巷里,一间露天厨房总是挤满了炒菜的人。切菜声、炒菜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与升腾的油烟一道营造出独特的气氛。
这是一个“抗癌厨房”,做饭的都是肿瘤医院的病人和病人家属。他们来自江西省各地,有的从区县转到省城接受更好的治疗,有的在北京、上海治疗后回到了江西。他们互不相识,但在这里一同度过最为艰难的时光。
“抗癌厨房”很好找,巷子入口处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标牌,上面白底红字写着“爱心厨房”。“抗癌厨房”里的人,也很好认,一连几天,他们穿的可能都是同一件衣服。
每天天不亮,年过六旬的万佐成夫妇就把锅碗瓢盆之类的家什摆到巷子两侧的桌上,再把几十个煤球灶生起来,接着烧开水、煮饭、熬粥。医院里的患者家属来了,随时都能用上热水,随时都能炒菜、打饭。
“抗癌厨房”始于2003年,那一年,万佐成夫妇开始在这里摆摊炸油条。有一次,一对夫妇带着患病的孩子来到摊前,小心翼翼地问熊庚香,卖完早餐后能不能把炉灶借给他们用,他们的孩子想吃妈妈做的饭。
“十来岁的小孩,看着真让人心疼。”熊庚香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她还告诉这位母亲,以后可以天天来炒菜,不收钱。
再后来,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病人家属到熊庚香的摊前借炉子炒菜煮饭。常去做饭的病人家属过意不去,提出要付钱。“每天6点钟就有人借炉子做饭。因为人越来越多,我就买了10多套厨具和煤球炉。多的时候,一天有三四百人来炒菜。为让这个共享的‘抗癌厨房’维持下去,就尝试收点钱。”熊庚香说。
“开始时收0.5元,后来煤球、电费、房租都涨价,我们难以支撑,炒一个菜就收1元,煲一个汤收2元。每年过年期间,厨房免费使用。”
万佐成夫妇的收入主要靠卖油条,出租锅具和煤炉只为病人提供便利,不指望赚钱。“算上房租、煤球、水电等开销,不赚钱,甚至要贴钱。”熊庚香说。
升腾的灶火带来生存的希望
虽然“抗癌厨房”不赚钱,但万佐成夫妇却无怨无悔。两人的儿子也曾卧病多年,这让他们打心眼里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到我们这里的,日子都不好过。我们再苦再累都没他们难。”熊庚香说,每天她都会主动跟病人和家属聊聊天,给他们陪伴和安慰。
熊庚香说,这里还有无依无靠的老人,大热天的,自己做完化疗颤巍巍地过来炒菜,“看得让人流眼泪”。熊庚香替老人把菜炒了,给她打了饭吃。“她说我的饭好吃。”这令熊庚香心酸又自豪。
番茄炒蛋、炒青菜、红烧鱼、猪蹄汤……“抗癌厨房”里的每一道菜,虽不是山珍海味,却浓缩了父母之爱、子女之孝、夫妻之情,更寄托着这些经历人生无常的家庭回归平常生活的希望。
今年62岁的邓红梅已经在这个“抗癌厨房”做了3年饭了。每天早上6点,她就会起床为女儿煮粥。中午11点30分,她准时出现在小巷里的厨房为女儿做午饭。邓红梅说,这个“抗癌厨房”帮了病人和家属的大忙,既节省了生活开支,还能让他们吃到家乡的味道。
老李算是“抗癌厨房”的常客。他和妻子结婚以来感情一直很好。2015年,妻子查出宫颈癌,第二年癌细胞转移到脑部,2018年脑部水肿压迫神经,此后瘫痪在床。妻子生病之后,老李送医喂药、做饭擦身,事无巨细全都承包了。他骄傲地说:“有我这个坚强的后盾,她再活十年肯定没问题。”
但再坚强的后盾也有疲惫的时候,对老李来说,做菜就是他每天放松的方式。病房里的病友来来去去,而对老李和妻子来说,一起吃饭的地方,就是家。
在“抗癌厨房”里,炉子上燃烧的灶火给了患者及家属生存的希望。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里彼此扶持,相互倾诉在抗癌道路上的压力、挫折和苦恼,在平凡的一菜一饭里重新找到生活的勇气。
吃饱饭,才能好好活下去
18年来,“抗癌厨房”里无数人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情来做饭,然后离开。有些人或许还会回来,有些却再也回不来了……曾有患者在临终前特地来告别:“老板,我就来见你最后一面,下次就来不了了。”
万佐成夫妇目睹过太多的癌症家庭经历生离死别,他们始终鼓励每个人要勇敢和病魔作斗争。“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吃饱饭!”熊庚香说,吃饱饭,才能好好活下去。
在“抗癌厨房”里做饭的张美菊也常常这样鼓励生病的女儿。熊庚香见过张美菊女儿几面,对她的印象很好,“很聪明,好乖,一直叫我奶奶。”末了,她摇头叹道:“就是可怜。”
张美菊的女儿叫思思,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患上了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肿瘤。医生对张美菊说:“这个病属于疑难杂症。”
张美菊和丈夫花了20多万才勉强把女儿的病情控制住。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治疗被迫延后了2个月,思思下巴上的肿块又长起来了。思思不想化疗,担心自己刚长起来的头发又要掉没了,她还想回学校读书。张美菊流着眼泪劝她:“要坚强。要是不化疗,就没命了。”
治病要忌口。每天,张美菊从医院附近买好菜,再拿到“抗癌厨房”加工。思思的晚饭通常是一碗加了胡萝卜、红薯熬成的粥。张美菊自己总是随便吃点,“为了小孩,能节省就节省一点。”
“抗癌厨房”见证了太多不幸的故事。事实上,万佐成夫妇俩很难记住每一位来做饭的病人家属姓名,但病人家属却不会忘记他们。很多人离开时会把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夫妇俩日后去做客。被油烟熏得发黄的一面墙,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
去年春节期间,小巷口设起了防疫卡口。为了让“抗癌厨房”正常运转,万佐成夫妇俩架起梯子,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把饭送给外面的病人家属。
熊庚香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善良的她一直教育孩子:“不管挣多少钱,都要帮助别人。”
如今,熊庚香和老伴不再炸油条了,一心围着“抗癌厨房”转。去年,南昌当地政府还出资对“抗癌厨房”进行了改造,并按政策给熊庚香和丈夫贴补房租。一楼营业,二楼储物、住宿。熊庚香说,这里是我们的家,也是患者家属临时的“家”,“希望患者家属到这儿跟到自己家一样”。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颁奖辞是:“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抗癌厨房”的烟火里,五味人生仍在继续。
来源/中国妇女网
作者/刘旭、王愿
供图/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