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乡兴筑梦”先锋队赴屏山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tmxyAdmin发布时间:2025-08-29浏览次数:8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质量与水平,四川轻化工大学“乡兴筑梦”先锋队于2025年8月27日至30日赴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走访听民声,真情话振兴

调研团队深入龙华镇二类山区村——中埂村,针对村内脱贫户与监测户开展专项走访调研。据悉,中埂村作为典型山区村落,不仅地形破碎、居住分散,且人口规模较大,脱贫户与监测户基数占比突出,民生保障与发展需求亟待关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逐户走进脱贫户、监测户家中,以“拉家常、听心声”的方式,围绕七大核心民生议题与村民深入交流:一是家庭生活水平提升情况,详细了解收入来源、支出结构及生活质量改善诉求;二是教育医疗保障落实成效,重点询问子女就学便利度、医疗报销便捷性等实际问题;三是古镇建设带来的生活变化,收集基础设施改善、就业机会增加等相关反馈;四是乡村文化传承现状,探讨传统习俗保护与新时代文化活动开展需求;五是人才发展困境与期盼,倾听村民对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的意见建议;六是特色产业建设推进情况,调研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潜力;七是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了解村民对人居环境改善的具体感受。

通过深度访谈,团队精准掌握两类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留守儿童关爱方面,普遍存在教育支持不足、人身安全保障薄弱、心理健康疏导缺失等问题,村民迫切希望通过开设爱心课堂、提供托管服务、开展心理辅导、组织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为留守儿童构筑全方位保障网;在空巢老人帮扶方面,生活照料、健康保障、情感陪伴、经济支持等需求较为突出,期待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当地古镇建设带来的变化,村民普遍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改善、乡村风貌提升等成果显著,同时也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更高期望,希望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教育资源,让乡村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宣讲传振兴,童手筑希望

依托中埂村党群服务中心,在学校派驻该村的驻村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冯建老师协助下,团队在龙华镇中埂村组织30余名留守儿童,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宣讲活动,以生动形式播撒振兴种子。活动中,团队用孩子们易懂的语言,先从“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五个维度,系统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与意义,将政策转化为身边可感的发展愿景,帮助其理解家乡振兴的重要性。随后的剪纸教学环节中,团队成员手把手指导,协助孩子们剪出一幅幅精美剪纸作品,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让文化振兴的理念融入实践。积木拼搭环节更具巧思,孩子们在拼搭名校建筑模型的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更在心中种下“逐梦名校”的种子,为中埂村的人才振兴埋下希望的种子。

推普进乡村,童声绽芳华

团队通过驻村干部座谈、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调研形式发现,随着旅游业在中埂村逐步发展,村民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打破方言壁垒、熟练使用普通话成为迫切需求。团队开展了“童讲普通话,盛开文明花”主题宣讲。活动创新采用“教学赋能+游戏互动”模式,先系统讲解普通话对日常交流、文旅服务的重要性,再通过“家乡话与普通话互译”趣味抢答互动,循序渐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推广普通话是消除语言障碍、促进人际沟通、助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普通话在乡村课堂回荡,既为孩子们打开了更广阔的交流视野,也为村里旅游业发展筑牢了语言基础,架起文明沟通之桥。

专业守护古建,传承历史文脉

明清古街旧志称为龙华场,以东河街和西河街组成。西河街于1948年冲毁后再未修建。今仅存东河街,东河街由正街、新街、顺河街等组成,2013年新街区划分后,统称明清街。整个东河街呈U形,总长507米,均宽三米,皆由小青石板铺就。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坐东向西,寓意为“紫气东来,步步高升,平步青云”。除禹帝宫等为重檐歇山式外,其余均为硬山式一楼一底小青瓦穿斗结构的明清商肆,前店后堂的小四合院。另外有龙华寺、禹帝宫、戏台等景观建筑,一条烟火味十足的老街。场镇每条街几乎各具特色,新街前店后堂,檐柱列队,整齐划一。正街、豆腐街临街房屋檐下出挑,置阁楼式吊檐楼,阁楼变化多端,檐柱下有菱、圆、方形饰案,撑拱上刻有各类山水、人物、走兽、飞禽、屋檐起伏重叠,吊脚楼高高矮矮。吊、挑、梭、靠、错等是明清街独特的建筑外部特征。


【撰稿:张洋斌 初审:桂焱娥 复审:朱德珍】